房地产行业专题报告:地产周期的「第三次转型」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屠强、王胜)

1. 地产周期「过热循环-亚健康循环-良性循环」

1.1 土地出让金与基建脱钩,地产产业链对 GDP 影响转 向锚定施工节奏

明确地产产业链对 GDP 的影响程度是讨论地产影响经济最根本的宏观基础, 但房地产业增加值与房地产投资显着不同,明确 GDP 如何核算尤为关键。明确地 产产业链对 GDP 的影响程度是讨论地产影响经济最根本的宏观基础,但研究过程 中不能把生产法和支出法割裂开来,GDP 核算过程中生产法和支出法是「一体两面」 的关系,并不存在占比不一致的情况,单独核算反而可能存在重复计算问题。而且 生产法房地产业增加值与支出法房地产开发投资是两个概念,前者更多包含的是商 品房销售增值和自有住房虚拟房租,而房地产开发投资更多存在於建筑业增加值中。

我们从支出法测算地产产业链对 GDP 的拉动,该结论能与生产法相互印证, 地产产业链占 GDP 规模 17.9%。地产产业链对 GDP 的影响可以拆分为对资本形 成和最终消费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五大领域:1)资本形成——地产工程投资:地 产投资扣除土地购置费後部分,影响当期 GDP 资本形成总额,也是拉动工业品需 求的主要力量,在 GDP 中占 7.6%。2)资本形成——商品房销售增值:新房销售 後并不直接计入当期 GDP,而是伴随预售期房竣工後才按销售与投入之间增值部分 计入 GDP,商品房销售增值在 GDP 中占 2.2%。3)资本形成——土地出让金用於 基建投资:土地出让金 19 年开始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规模增加,用於基建的比例 则下滑,目前在 GDP 中占比 0.7%。4)最终消费——地产後周期商品消费:商品 房竣工交付拉动家具、家电等大宗可选耐用品消费需求,占 GDP 3.5%。5)最终消 费——房租(含自有住房折算租金)、装修等服务消费:占 GDP 3.9%。 而自 2020 年以来,土地出让金用於基建规模减少,地产产业链对 GDP 的影 响转向锚定地产施工的进度,2022 年在地产施工大幅走弱背景下,地产产业链拖 累实际 GDP 增速高达 2 个百分点。地产施工前期会通过地产工程投资影响 GDP,而伴随施工向竣工传导,会通过商品房销售增值影响 GDP,而在竣工後则会通过地 产後周期商品消费和房租等服务消费影响 GDP。2020 下半年至 2021 年上半年同 时经历从地产投资到竣工环节均较旺盛的格局,也相应形成了 2021 年全年地产产 业链对实际 GDP 同比的较强拉动(0.6 个百分点),但 2022 年快速转为拖累(- 2.0 个百分点)。

1.2 2017 年後「新三期」叠加,地产施工投资框架更迭

2017 年前的货币政策主动宽松期,每一轮地产施工投资都是由旺盛的地产需 求拉动的。2017 年前,地产投资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滞後两个季度前地产销售的内生 规律,尤其是在 2008-2016 年间我国货币政策主动宽松、大幅刺激地产需求的背 景下,2009-2010 年、2012-2013 年商品房销售的两轮高增,均先後滞後拉动地 产工程投资趋於上行,後者在 2011 年和 2013 年初都曾达到 20%以上的超高水平。 2015 年宽松货币政策引致的地产销售高增,也拉动地产工程投资由 2015 年 0%的 水平一度回到 10%附近。 但 2017 年後,我国货币政策由主动宽松转向趋於中性,加之城镇化速度放缓 且结构失衡、地产调控政策提出「房住不炒」,「新三期」叠加背景下地产需求趋 於降温,宏观环境深刻变化,也改变了地产销售与地产投资的在 2017 年前的内生 规律,从数据上来看地产销售对地产投资的指引作用 2017 年後明显模糊化,两者 开始背离。除了总量指标模糊化以外,後文我们会看到细分指标,诸如地产销售面积、购地面积、新开工面积的内生领先滞後关系,以及施工面积向地产工程投资传 导等 2017 年前很稳定的数量关系,在 2017 年之後也明显模糊化。因此,面对宏 观环境的改变,地产投资亟需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特徵的分析框架。

1.3 地产周期「过热循环-亚健康循环-良性循环」切换

新框架的建立,需要充分厘清房地产周期经历「过热循环」——「亚健康循环」 ——「良性循环」的「三次转型」。

1)过热循环(2008-2016 年):货币政策主动宽松、城镇化速度加快,强劲 地产需求拉动房企过热的施工投资冲动,地产工程投资额一度超过商品期房销售, 大量商品现房库存堆砌。2017 年前,货币政策主动宽松期,房地产市场一度经历三 轮商品房销售高增、大幅拉动投资的「过热循环」,而且在此过程中,地产工程投 资由前期基本匹配商品期房销售的规律,转变为地产工程投资一度明显超过商品房 期房销售。2015 年 10 月累计差额一度高达 5.2 万亿。考虑到商品房期房销售额中 还包括商品房增值和土地购置费,不全是地产工程投资,因此,实质上地产工程投 资额增速明显高於实际需求对应的幅度。也因此形成大量商品房现房库存,2016 年後供给侧改革一大领域恰恰聚焦去化商品房库存。

2)亚健康循环(2017 年-2022 年):「新三期」叠加,信用融资环境收紧令 房企博弈预售融资、但同时放缓後续投资进度,地产工程投资额开始明显低於商品 房期房销售,商品房现房销售占比在两轮地产销售中都明显下降。2017 年以後, 「货币政策趋於中性」、「城镇化速度放缓且结构失衡」、「地产长效调控」的新 三期叠加背景下,房企融资环境趋於偏紧,令地产链条一度进入亚健康循环,也即 博弈预售融资以缓解整体融资压力,但大面积停缓工、拉长施工投资链条的情况, 在此过程中商品房期房开始明显超过地产工程投资额。且商品房销售中现房的比例 开始明显下滑,由 2017 年底的 20%快速下滑至 2018 年底 14.8%,2019 年後, 前期停缓工工程逐渐复工,持续支撑地产投资。而 20H2-21H1 一度旺盛的地产需求也未像 2017 年前拉动新开工,而是在消化此前开工後停工的商品期房,商品房 现房销售占比进而进一步回落,一度低至 11%。

3)2023 年之後,良性循环:前期已销售但停工的商品期房逐步复工,支撑地 产工程投资与商品房期房销售缺口收窄,新一轮更平衡的城镇化为中长期地产需求 蓄力。伴随「三箭齐发」等保交楼政策规模持续强化,持续疏通房地产产业链融资, 1-2 月金融数据中房企融资相关链条也明显改善,房地产有望从前期因融资偏紧导 致的「亚健康循环」中逐步走出,前期停缓工工程逐渐复工、支撑地产投资向「良 性循环」切换。 而在目前房地产向「良性循环」的「第三次转型」中,地产投资并非全由「过 热循环」时新房销售来支撑的逻辑,而是前期已销售的存量商品期房逐步复工支撑, 目前仍结余 24 亿平方米期房项目未竣工。当前仍结余超 8 万亿的已销售净商品房 期房(扣除销售增值和土地价款)尚未形成投资额,即使从面积角度出发,2018 年 以来预售期房仍有 24 亿平方米未竣工,这也是目前保交楼政策对应的「去库存」 下限规模,也意味着只要保交楼政策持续疏通地产融资,从体量上仍有足够的未完 工期房支撑地产投资和竣工跌幅逐步收窄,但收窄速度或取决於地产需求的节奏。

2. 过热循环(08-16 年):需求、融资过热, 投资传导机制畅通

2.1 地产销售:城镇化催生住房需求,货币政策宽松刺激

在城镇化进程仍高速进行的阶段,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也相 应催生了持续的住房需求。在此过程中,货币政策与地产政策的主动调整,令居民 地产需求节奏上前置,相应形成三轮地产需求周期:

1)第一轮地产需求周期(2008~2011 年):始於降息降首付,终於限购与加 息。金融危机後宏观政策逆周期发力,「四万亿刺激计划」出台,中长贷基准利率 4 个月内大幅下调 189bp,购房首付比率与契税税率也明显降低。此背景下地产需 求迎来近十年第一轮趋势增长,商品房销售额增速由 2008 年的-19.5%大幅上行至 09 年 79.5%。但 2010 年经济渐现「过热」现象,货币与地产政策大幅收紧,「国 十条」、「新国八条」相继出台,北上广深等多地开始限购,中长贷基准利率在 2010~2011 年期间上调 111bp,商品房销售额增速在 2011 年大幅下行至 12.1%。

2)第二轮地产需求周期(2012~2014 年):始於降息、公积金政策松动,终 於限购。GDP 增速在 2011 年四季度「破 9」,由 2010 年 Q1 的 12.2%大幅下行 至 2011 年 Q4 的 8.8%,稳增长压力加大,货币与地产政策再度松动,2012 年 6 月、7 月中长贷基准利率两次连续下调共 50bp,同时武汉等各地公积金贷款政策也 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政策松动带动 2013 年商品房销售增速再度上行至 26.3%。 但房价的快速上涨再一次触发政策收紧,2013 年底各城市出现「调控潮」,北上广 深多地收紧限购,商品房销售增速於 2014 年步入负增长区间。

3)第三轮地产需求周期(2014 年-2016 年):始於降息与放松限贷,终於 「房住不炒」长效调控。2014 年 3、4 季度 GDP 增速单季下探至 7 附近,稳增长 压力重现,货币与地产政策再度转宽,2014 年 10 月~2015 年 10 月期间,中长贷 基准利率大幅下调 165bp,期间央行发文放松住房贷款限制,五部委发文规定二套 房首付比例降至 40%,共同催生第三轮地产需求的趋势增长,商品房销售增速由 2014 年的-6.3%大幅上行至 2016 年 34.8%。而伴随房价和杠杆率快速上升,金融 风险积聚,2016 年四季度地产政策边际偏紧,2016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 出「房住不炒」,各地接连涌现「限购限售潮」。全国地产政策调控热点范围也由 2016 年主要集中於北上广等一二线热点城市,扩散至 2017 年调控范围扩展至三四 线城市、一二线城市调控力度升级的格局。在此背景下,商品房销售增速持续回落。

2.2 地产融资:融资环境正常,地产销售拉动信用融资

在城镇化加速、货币政策主动宽松的阶段,地产需求展望乐观,货币-信用传导 效率较高,居民加杠杆後房企加杠杆,地产销售高增往往会带动 4 个月後房企信用 融资高增。2017 年前,在城镇化维持高速、货币政策主动宽松期,地产需求经历三 轮强劲增长,居民购房信心充足,加杠杆动机十分明显,也令房企具备持续的投资 积极性。与此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保障了房企持续面临较友好的信用环境,因 此每次旺盛的地产销售,都会比较通畅的传导至房企信用融资,进而开始开展新的 地产投资,以满足未来的新增地产需求。在此过程中,地产销售呈现出稳定的领先 地产企业信用融资 4 个月的时滞关系。

2.3 地产投资:销售-投资传导通畅,投资甚至多於销售

在房企融资环境十分旺盛的背景下,新房销售向实物投资的传导相当通畅,也 客观表现为「地产销售-购地-开工-投资」的传导机制相当稳定,且由於房企旺盛的 投资动机,一度出现地产投资大於销售、形成大量现房库存堆砌的情况。在此过程 中,商品房销售是地产产业链最前端的指标,强劲的地产销售相应拉动两个季度後 的房企购地,表现为商品房销售增速领先土地购置面积增速 2 个季度,房企购地後 相应开始新开工,表现为土地购置面积领先新开工面积增速 1 个月。而新开工面积 直接计入施工面积,逐步形成实物工作量,表现为施工面积增速领先地产工程投资 增速 1 个季度,2017 年前,以上的房地产产业链「地产销售-购地-开工-投资」的 链条相当稳定。而在具体幅度上,过热的地产需求和融资也相应拉动三轮过热的地 产投资(2009-2010 年、2012-2013 年、2015-2016 年),导致大量商品现房 库存堆砌,2016 年供给侧改革中「去库存」政策恰恰是针对消化高企的商品房现 房库存。

3. 亚健康循环(17-22 年):需求、融资偏 冷,投资链条「畸形化」

3.1 地产销售:「新三期」叠加,地产需求趋势性降温

2017 年以来,在货币政策由主动宽松转向趋於中性、城镇化降速且结构失衡、 地产调控政策提出「房住不炒」的「新三期」叠加背景下,地产需求出现趋势性降,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2017 年後货币政策趋於中性,地产长效调控政策落实,我们未再看到货币 与地产政策明显放松导致的地产销售高增。2017 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已 经进入到第三次转型,核心特徵是以国内消费需求的升级和扩张来拉动本国制造业 高级化。这一模式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增长要求重新走向「制造业高级 化」之路是非常一致的,在此过程中,货币政策趋於中性,避免再度刺激地产基建 等非贸易部门,地产长效调控政策也开始实施落实,地产基建投资增长中枢压低, 宏观杠杆率转为稳定,地产基建泡沫化得到抑制。因此,我们未再看到货币与地产 政策明显刺激地产需求的情况,在 2018-2021 年间,加权平均房贷利率整体处於 5.5%附近、未再大幅下调,地产销售增速也未再出现过热循环时超 40%高增的情 况。

2)与此同时,前十年持续催生地产需求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快速放缓,同 时区域间不平衡的结构失衡问题亦持续压低地产销售增速中枢。我们在此前专题报 告《工业化、城镇化与房地产长期需求》中指出,「工业化→人口流入→城镇化→ 房地产长期需求」是我国长期以来地产需求的核心影响逻辑。换言之,工业化带动 的城镇化进程是影响地产长期需求的核心因素,也是催生前十年地产需求持续增长 的核心来源,数据上也表现为城镇化率变化与地产销售增速高度匹配,而 2017 年 以来地产销售增速中枢下行,除了货币政策趋於中性以外,城镇化速度的快速放缓 也有较大影响。与此同时,伴随 2012 年以来工业产能再度往东部沿海省份倾斜, 导致人口单向流动与不平衡的城镇化问题,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但土地供给不足, 二三线城市土地供给充足但人口净流出,亦约束了地产刚需的释放。

3.2 地产融资:信用环境不再过热,房企博弈预售融资

2017 年後,货币政策趋於中性,叠加以「资管新规」为标志的金融去杠杆政 策开启,房企融资环境骤然趋冷变化,投资积极性下降,前期地产销售高增不再能 拉动後续房企信用融资,2022 年更是快速恶化。2017 年後,房企融资环境发生深 刻变化,由 2008-2016 年流动性过分充裕转换为 2017 年後流动性合理充裕、甚至 阶段性偏紧。在此过程中,即使 2016 年地产销售相当旺盛,商品房销售额增速一 度达到 40%,与 2012-2013 年水平相当,但 2016-2017 年房企信用融资增速却持 续位於 10%以下,2018-2019 年甚至回落至负值区间,与 2012-2013 年 40%以 上的水平形成鲜明对比。而来到 2022 年,虽然保交楼政策逐步稳定房企信贷融资, 但在地产销售持续疲软背景下,非标风险偏好恶化,以非标为主的房企自筹资金增 速大幅下行,拖累整体房企信用融资增速下降至-20%的历史性低位。这背後显示, 融资环境自上而下的骤然偏紧改变了地产企业原先「地产销售旺盛——配套信用融 资」的内生循环,房地产企业并未萌生出大面积开展新的地产投资项目的历史冲动。

而在融资环境转冷背景下,房企开始博弈预售融资,通过加快预售期房回款, 在此过程中现房占比大幅下滑、期房占比大幅提升。在 2017 年之前的房地产「过 热循环」中,期房与现房销售走势十分一致,但在 2017 年房企融资环境开始快速 转冷後,为了稳定资金周转链条,房企开始博弈预售融资,预售商品房期房回款。 在此过程中,期房与现房销售增速走势开始明显分化,期房销售增速由 14%上升至 20%,而同期现房销售增速却大幅回落至-15%以下。商品房销售中期房占比也由 17 年 79%提升至 18 年底 86%,此後继续上行。

3.3 地产投资:预售後拉长施工周期,大量项目停缓工

在「新三期」叠加令地产需求趋势降温、融资偏冷背景下,地产施工进度放慢, 且房企博弈预售更是进一步拉长施工周期,表现为传导链条「前中後」三大环节:

1)前端环节:地产需求向房企购地传导受阻,需求降温大趋势下房企购地积 极性明显下降,地产销售不再能拉动土地购置。伴随地产需求趋势下行,18 年後房 企购地增速也持续回落,虽然 2020 年疫情冲击後的经济恢复期间,货币政策配合 型宽松保障递延的住房需求快速释放,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两年平均增速在 20H2-21H1 一度分别达到 10.2%、22.3%。但相对强劲的地产需求却未转化成房 企加快购地的历史冲动,土地购置面积增速跌至-10%以下。亦显示新三期叠加下的 地产需求降温大趋势中,短期因疫情导致的需求错位并不会激发房企投资动机。

2)中间环节:新开工由滞後於购地的「投资」指标一度扭转为「融资」指标, 房企大量新开工、形成商品期房後预售融资。2017 年前,房企购地与新开工同向变 化,节奏上存在购地领先新开工一个月的传导时滞,但 2017 年以来购地向新开工 的传导也一度发生明显分化,2017 年商品房库存快速累积令新开工相对於购地持续 偏低,而 2018 年後,房企融资骤然偏紧令新开工由投资领先指标转为融资领先指 标,房企开工後博弈预售融资以缓和整体融资压力,此背景下,虽然购地增速高位 回落,但 2018 年新开工逆势走高、一度达到 20%的高水平。且在 2019 年後购地 增速快速回落过程中,新开工面积增速也保持韧性,预售融资模式凸显。

3)後端环节:博弈预售後房企相应拉长施工周期,施工与投资传导时滞明显 变长,复工替代新开工成为地产投资领先指标。新开工转为融资指标後,预售後缓 停工面积大幅攀升、单位面积投资额快速走低的情况同时出现,而由於新开工直接 计入施工面积,直接导致施工面积指引投资的内生规律「失真」,两者开始出现明 显分化。反映在最终地产投资上,即为房屋施工-地产工程投资的传导时滞由 2017 年前的一个季度、拉长至 2017 年後的将近二年。在此过程中,停缓工面积後续形 成的复工面积在 2019 年後逐渐支撑地产工程投资上行。这也是为何 2019 年以来虽然施工面积增速持续回落,但地产工程投资仍明显上行的核心原因,也是 2019 年以来市场持续低估地产投资韧性的主要来源。

3.4 地产竣工:竣工周期延後,拉动消费的链条迟到三年

地产工程投资向竣工的传导基本稳定,但由於房企博弈预售而拉长施工周期, 导致地产工程投资节奏延後,相应导致竣工节奏延後,「新开工-竣工」周期由一年 半拉长至近三年。2018 年房地产企业融资偏冷,房企博弈预售融资、但放缓地产工 程投资,换言之,「地产工程投资-竣工」的传导机制稳定,但「预售-地产工程投 资」的传导周期拉长,因而「过热循环」中稳定的「预售-地产工程投资」的传导时 滞被相应拉长,新开工-竣工时滞也由 2017 年前「过热循环」时的 5 个季度,相应 拉长至「亚健康循环」时的 11 个季度。

目前竣工的地产项目尚是 2020 年上半年之前的期房销售,而尚未运行至 20H2-21H1 明显旺盛的期房预售与新开工。

相应的,按原本开工-竣工 1 年传导时滞,本应在 2019 年见到的地产竣工改善 拉动可选消费的内生链条,延後至 2020 年下半年至 2021 年才出现。住宅竣工呈 现出稳定的领先可选商品消费三个季度的时滞关系,如果 18 年房企没有放缓地产 工程投资和竣工节奏,在 2018 年新开工明显改善的背景下,按向竣工近一年的传 导时滞,2019 年本应见到一轮竣工增速的上行,但由於「亚健康循环」竣工时滞被 拉长,竣工增速直至 2020 年下半年至 2021 年才出现,拉动可选品消费的内生链 条也因此迟到了三年。2020 年四季度可选商品消费才开始受到地产竣工拉动走高。 而 2021 年下半年以来,住宅竣工持续走弱,也从 2022 年开始传导至家具家 电等地产後周期消费品零售增速大幅下滑。虽因 2022 年购置税减免以及 2023 年 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居民购车需求前置於 2022 年,汽车零售明显偏强,但未受到 外生性政策影响的家电 2022 年全年零售增速仅-3.9%,家具零售增速仅-7.5%。而 今年 1-2 月,汽车零售出现大幅下滑,家电家具仅在递延需求释放背景下小幅反弹。

4. 良性循环(23 年-):融资回暖,有序复工, 购地错位,投资韧性

4.1 地产销售:居民偏好拐点将至,借款买房潮-提前还 贷潮

「新三期」叠加背景下,2022 年首次出现各地房贷利率明显下降、但地产销 售却大幅走弱的迹象。中央层面仍恪守「房住不炒」,2022 年 5 年期 LPR 降幅相 对较小(35bp),但各地在「因城施策」框架下纷纷降低本地 LPR 加点幅度,且 部分地区阶段性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2022 年全年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大 幅下调 137bp,但与此同时,地产销售增速却大幅下滑至-26.7%。

货币偏松环境下地产销售却大幅走弱,除了短期青年失业、疫情、收入压力等 问题,也反映近十年居民对购房的偏好逐渐接近拐点,我们实质上已经历居民从 「借款买房潮」到「停贷断供潮」再到「提前还贷潮」的过程。2022 年地产销售增 速首次出现背离房贷利率的表现,一方面确实有短期因素的影响,譬如青年失业率 与收入压力的快速高企,令原本刚需购房群体的需求延後,同时 2022 年二季度与 2022 年底的疫情亦对地产需求的释放节奏形成了干扰。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很 多表徵居民中长期购房偏好改变的线索出现,譬如在此前「过热循环」中,居民更 多倾向於加杠杆买房,但在「亚健康循环」中,居民因期房施工周期拉长的原因, 大量前期预售期房到交付节点未交付,因而在 2021 年下半年集中性出现「停贷断 供潮」的现象,但却在 2022 年底开始出现「提前还贷潮」。2023 年 2 月金融数据 中出现居民短期贷款高增、替换中长期贷款的现象,或源於部分地区经营贷置换房 贷的现象。换言之,此前「过热循环」时低利率环境下居民倾向於借低成本资金买 房,而现在是借低成本资金偿还高成本贷款。

而居民偏好的变化,内生於「新三期」叠加的宏观环境变化,同时也与二三线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步见顶、子女购房被父母替代有关。「工业化→人口流入→城 镇化→房地产长期需求」是地产需求长期驱动逻辑。居民偏好的转变,离不开 2017 年以来「新三期叠加」持续影响房地产市场、并进而对居民预期的传导,同时 2021 年以来城镇化出现快速放缓迹象,亦加快了居民偏好的调整。与此同时,目前二三 线以下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较高,全国人均居住面积 40 平方米/人,而三四线大多 数在 50 平方米/人以上,一家三口就是接近 150 平方米的大户型住宅,这种水平可 能也包含了部分父母帮子女购房等替代子女需求的现象,也客观导致居民购房偏好 的逐步见顶。 尽管 2022 年以来刺激地产需求的因城施策放松措施再度加码,但短 期无法扭转城镇化速度大幅放缓、内部结构失衡的局面,亦无法直接扭转居民购房 偏好的变迁,这或才是地产销售持续低迷的关键。

展望 2023 年地产需求,地产政策中央层面预计仍恪守「房住不炒」总基调, 背後是长期人口问题的核心约束,而在居民购房偏好拐点将至面前,单靠「因城施 策」刺激政策难以趋势性拉升地产需求,预计全年地产需求更多为温和性修复。过 去四轮的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对居民生育意愿构成明显压制,而一线城市因为高端制 造业集中而吸引了过多的人口流入,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口面临越来越高的生育 养育成本,也才是人口增速持续回落的原因,2022 年人口更是自 1960 年以来首次 陷入负增长(同比减少 85 万人)。人口问题亦是「房住不炒」政策的核心约束。 而「因城施策」难以扭转城镇化快速降速、内部失衡的问题,更难以扭转居民偏好 拐点。近期地产销售高频数据快速反弹,或仍是释放前期因疫情递延的购房需求, 且这一轮反弹是以人口流出压力、收入增长压力最大的三线城市反弹为特徵,难以 持续,预计全年地产需求更多仍是延续总体温和型修复的过程,预计 2023 年全年 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3.1%,低基数下仍然负增长(2022 年全年为-24.3%)。

4.2 地产融资:信用融资加快改善,销售资金温和恢复

2022 年以来房地产开发信贷融资整体趋於恢复,但非标融资与商品房销售资 金跌幅扩大,持续压制整体房企融资环境。2022 年以来,保复工保交付的政策强度 实际上本身是不断提升的,从年初开始房地产开发融资就已经迎来明显改善,至 22Q4,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速(3.7%)已回升至接近 21Q1 时水平。也直 接反映为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口径中国内贷款跌幅持续收窄。但房企融资中权重更 大的销售资金在地产需求持续偏弱背景下拖累幅度扩大,加之表外非标融资也持续 收缩,整体房企融资增速 1-12 月累计仍低至-25.9%。

而对於稳定年内 GDP 而言,稳定房企信用融资(影响地产投资与竣工)重要 性大於刺激新房销售,而目前房企融资「三支箭」落地,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出台 「四大行动」改善房企资产负债表,1-2 月金融数据连续超预期,加之保函置换商 品房预售资金(估算仅 8 万亿),房地产融资层面迎来 2022 年以来体量最大、范 围最广的改善。今年以来「保交楼」稳定房企融资的政策再度加码,人民银行、银 保监会出台《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行动方案》,提出「资产激活」、「负 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大行动, 包括提出「加快新增 1500 亿 保交楼专项借款」、房贷集中度政策过渡期延长、优化房企「三线四档」政策等多 项改善房企信用融资的增量手段。政府工作报告亦优先聚焦稳定供给侧,改善房企 资产负债状况稳融资,1-2 月金融数据中房企相关表内表外融资链条均明显改善, 加之去年 11 月出台的优质房企可凭藉保函置换 30%的商品房预售监管资金(估算 近 8 万亿),房企融资迎来 2022 年以来体量最大、范围最广的改善。预计 2023 年房企信用融资增速-0.1%(22 年-20.0%),但地产销售预计延续温和恢复格局, 意味着商品房销售资金难以大幅改善(预计 2023 年-3.7%、2022 年-31.2%)。 因此,整体房地产开发本年到位资金增速预计 2023 年-1.8%,2022 年-25.9%。

4.3 地产投资:复工支撑工程投资,购地滞後深度拖累

2022 年地产需求偏弱令房企购地大幅走弱,但由於土地购置费「伴随施工进 度逐步计入」的统计方式带来的滞後性,在 2017-2022 年「亚健康循环」地产施 工周期拉长背景下,尚未表现为地产投资口径的增速下行压力。回顾 2022 年初地 产投资,也曾出现过 2021 年 12 月地产投资大幅低於预期、而 2022 年 1-3 月又明 显超预期的情况,背後是土地购置费的巨大波动。而後者统计方式为「土地购置费 按实际发生额填报,分期付款的应分期计入。项目分期开发的,只计入与本期项目 有关的土地购置费。前期支付的土地购置费,项目纳入统计後计入」,也即随房地 产施工建设和实际支出款项逐步计入。而在 2017 年前,在地产过热循环中,地产 施工周期较短,土地购置费与真实的房企购地行为(土地成交价款)整体同步,但 2017 年-2022 年,地产亚健康循环拉长施工周期,土地购置费开始滞後房企购地 行为三个季度,也因此,虽然 2022 年全年土地成交价款同比下降-48.4%,但地产 投资口径的土地购置费仅下降-5.7%。 但伴随地产施工进度逐步恢复,2022 年房企购地较深的跌幅也会滞後於 2023 年体现为土地购置费的巨大下行压力,预计 2023 年土地购置费全年同比下降-10%、 甚至更深(2022 年-5.7%),将成为拖累 2023 年地产投资读数最核心的因素。

但「亚健康循环」下前期预售期房仍结余近 8 万亿规模尚未形成地产实物工作 量,也是保交楼政策效果的理论下限,後者也与房企信用融资高度相关,在目前保 交楼政策持续强化稳定房企融资的背景下,预计地产工程投资 2023 年逐步改善。 剔除土地购置费波动对地产投资的扰动,观察建安链条的地产工程投资增速,与房 企信用融资增速高度匹配,也侧面验证房企在信用融资环境不好时放缓施工的逻辑。 而 2017-2022 年「亚健康循环」背景下,房企融资环境偏紧令大量预售期房未形 成实物工作量,我们估算当前仍结余约 8 万亿的已销售净商品房期房(扣除销售增 值和土地价款)尚未形成实物工作量,也是保交楼政策对应的理论规模下限。而目 前保交楼政策对房企融资侧出现了年内规模最大的改善,有望推动当前约 8 万亿的 存量预售期房「去库存」,逐步形成实物工作量并带动地产工程投资和竣工跌幅收窄。但考虑到地产需求改善偏慢,地产工程投资和竣工改善速度或较温和。预计 23 年全年地产工程投资增速-1.0%(22 年-11.8%),按地产工程投资与竣工 1-2 个 季度的传导时滞,预计 2023 年竣工面积增速 3.7%(22 年-12.5%)。

因此,综合地产工程投资和土地购置费的判断,2023 年整体地产投资同比预 计-3.8%,仍处於较大跌幅区间。Q1-Q4 累计同比预计分别为-3.8%、-3.5%、- 4.9%、-3.8%。

4.4 地产产业链:预计 2023 年对 GDP 增速小幅正贡献

由於土地购置费不计入 GDP,伴随 2023 年地产工程投资改善,以及相应带动 竣工改善,整体地产产业链对於 GDP 的拖累将较 2022 年收窄。综合上文对於地 产工程投资、竣工等地产产业链各项指标的预测,预计 2023 年地产产业链对於实 际 GDP 增速的影响转为贡献 0.1 个百分点(2022 年全年为拖累 2.0 个百分点), 其中地产工程投资拖累由 2022 年-1.2 个百分点收窄至-0.1 个百分点,竣工带动商 品房销售增值改善,贡献由-0.2 个百分点扭转为 0.2 个百分点。

5. 长周期展望:1-2 年「去库存」,3-10 年 「补需求」

5.1 1-2 年期房「去库存」支撑投资,但 3-10 年需「补 需求」对冲新开工滞後深度拖累

未来 1-2 年内,房地产产业链的主线仍是将此前结余的近 8 万亿预售期房「去 库存」、形成投资和竣工,保交楼政策仍将持续加码。据我们上文测算,目前仍结 余近 8 万亿商品房预售期房尚未形成实物投资,这不仅是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的问题, 亦关乎到民生与金融风险的化解。因此,预计未来两年内仍将着眼於「去库存」, 加快实物工作量的形成,至明年上半年地产投资和竣工仍有望呈现积极回补的表现。 但由於目前「新开工-竣工」周期拉长至近 3 年,2022 年以来新房销售大幅走 弱压低新开工深度跌幅的情况,将在 2024 年下半年开始集中性反映为地产投资和 竣工下行压力,届时地产产业链预计对 GDP 会构成新一轮深度拖累。因而重新激 发地产需求,对於稳定中长期地产产业链经济支柱作用、促成 2035 年远景目标实 现尤为关键。而前者也系於地产需求最根本的驱动来源——新一轮城镇化。

5.2 2035 年远景目标=城镇化率 10 个百分点提升空间

跟主要经济体相同发展阶段相比,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偏慢,仍有近 10 个百 分点的提升空间,而跟稳态水平相比,还有额外 5-10 个百分点提升空间。当主要 经济体人均 GDP 也处於 1.2 万美元附近时,城镇化率均明显高於我们当前水平,譬 如日本(70.3%)、俄罗斯(74.9%)、韩国(77.5%)、巴西(87.3%),均高过 我国当前城镇化率水平 10 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也包括人口密度小於我国的国家。 而经济体人均 GDP 达到 2 万美元後,城镇化率逐步进入稳态水平,美国(82.9%)、英国(84.1%)、澳大利亚(82.5%)均处於 80%以上,高於我国目前城镇化率近 20 个百分点。 而根据我国经济发展 2035 年远景目标,我国人均 GDP 要达到近 2.5 万美元, 也是发达经济体城镇化率进入稳态的阶段,这也意味着,未来十五年我国城镇化率 还有 15-20 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即使考虑我国人口大国的因素,预计也将有 10 个百分点提升空间。

5.3 目前城镇化慢於可比经济体源於内部不均衡,而新型 城镇化方案对症下药

但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偏慢,恰恰是因不平衡的城镇化所导致,未来若需要城镇 化提速,更平衡的城镇化过程势在必行。过去十年,我国较快的城镇化进程是伴随 工业产能再度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以大量三四线城镇人口、农业转移人口向东部 中心城市流动为典型特徵,但其中形成了愈加不平衡的城镇化、农业人口「市民化」 比例低、城镇人口难以可持续增加三大问题。目前上海城镇化率已接近 90%,广东 城镇化率也达到 74%,但西藏城镇化率仅 35.8%,比广东低近 40 个百分点,云南、 甘肃、贵州等西部地区与广东差距也在 20 个百分点左右。不平衡的城镇化问题突 出,也客观上加剧了人地矛盾,一线城市人均住宅面积更是明显低於全国平均,深 圳仅相当於全国的近一半,也进而加剧了房价泡沫与房地产市场中长期风险。而城 镇内部不均衡的结构也同时约束了城镇化速度,一线城市城镇化已经见顶但仍有人 口源源不断流入,而二三线城市因人口流出城镇化速度明显放慢。

因此,2022 年 7 月「新型城镇化」方案发布(下称《方案》),提出以人为 核心的城镇化,而并非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化,以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 引导制造业回流中西部或二三线城市等低成本地区,一方面优化产业布局,同时扭 转目前人口单向流动、加剧人地矛盾、推升房价、抑制内需、恶化人口结构等宏观 风险的问题。具体分为两步:

1)推动城市群发展而非「中心城市化」的城镇化路线,疏解超大特大城市工 业产能至中小城市,同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引导农业人口落 户城镇,以「工业化-人口流动-城镇化」的方式推动更平衡的城镇化过程,同时达 到缓解人地矛盾、房价泡沫风险的效果。94 年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显示,只有 持续升级的工业化过程,才能吸纳人口向本地持续稳定流入,以此为基础叠加衍生 性的第三产业需求和供给增加,才能够获得中长期维度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根本动 力,从而创造持续稳定增长的房地产需求。而过去十年工业产能再度向东部地区集 中,衍生出不平衡的城镇化,进而加剧房地产市场风险。这一逻辑也得到本次《方 案》印证,明确指出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而非中心城市城镇化,除了长三角、粤 港澳大湾区以外,「实施长江中游、北部湾等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推 动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引导哈长、辽中南、山 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稳步 发展」。此外,在工业产能布局方面,「引导都市圈产业从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 合理分工、链式配套,推动产业园区和创新基地合作共建」、「有序疏解中心城区 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 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大中城市、小城市工业产能基础,同时推进以县 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顺应县城人口流动趋势,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 要,高质量完成 120 个县城建设示范地区示范任务。

2)《方案》突出指出到 2025 年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 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着提升」, 明确「深化户籍改革」、「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并将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以及在转移支付等方面给予倾斜,聚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通知》指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 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 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至 500 万的 I 型大 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 500 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与此 同时,将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首先意味着城市将吸引人口流入当做工作重 点,以获得更多的与常住人口匹配的转移支付额度。尤其是在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 补贴的背景下,《通知》明确「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对吸纳跨省域、跨市域农 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地区给予支持。」 涉及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中央预算 内投资和中央财政在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等资金等方面给与倾斜。 这也令城市之间展开公共服务竞争,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则《通知》中「增加普 惠便捷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市政公用设施」「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等要求 将不再是上级政府给县市级政府的负担,反而成为县市级政府真正要做的甚至乐於 去做的主要工作。另外,为真正能稳定当地常住人口水平不变或提升,地方政府必 将在对长期人口流入有极大助力的制造业升级方面加大投入,如更加倾向於制造业 配套的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加力提效,从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升级以及城 镇化的协同推进。可以说,这一财政政策上的创举,确立了地方政府城镇化的激励 机制,使得《方案》中的城镇化过程进一步加快。

5.4 平衡的城镇化可实现地产销售高增而房价收入比缓和

在 2008 年前我国更平衡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其实经历过全国城镇 化提速、地产销售高增、但房价收入比反而下行的格局。1998 年-2008 年,在东 部沿海城市率先建立起承接外需的工业产能後,伴随我国 2001 年加入 WTO,强劲 外需拉动我国工业化再度提速,且工业产能也逐步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辐射转 移,在此过程中,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由 04 年 53.4%持续回落至 12 年 48.3%,而中西部持续上升,也相应带动东部城镇人口向流向中西部更平衡的城镇 化进程。在此过程中,全国城镇化速度也明显加快,由 1998 年前年均增长不到 0.7 个百分点,提升至年均增长 1.4 个百分点。同期中西部地产销售增速明显高於东部 地区,也表现为中部(13.5%-17.1%)、西部(20.4%-25.1%)地区商品房销售面 积占比的持续提升。而伴随地产销售高增,各地房价也有所上涨。但在更平衡的城 镇化过程中,各地房价并未出现当前不均衡的情况,东西部房价差距基本稳定在 2000 元/平方米,在此过程中,地产销售更强的非东部地区甚至出现房价收入比下 行的情况,譬如东北 津冀(0.31 降至 0.24)、中部(0.23 降至 0.20)、西部 (0.22 降至 0.18),更平衡的城镇化令房价涨幅整体稳定,同时居民收入在工业化 过程中持续增加,令房地产市场风险反而缓释。

因此,未来全国范围内或迎来更平衡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後或看到城镇 化再提速、房价收入比下降、居民杠杆率稳定的健康组合,预计城镇化速度再度回 升至 1.2 个百分点之上,届时期待居民购房偏好的再一轮拐点,带动地产销售的再度可持续回升,根据城镇化速度匹配关系,预计地产销售增速在 2025-2035 年间 仍可维持年化 3%的合理增长,进而内生性拉动融资与投资健康循环,彼时或才是 中长期「良性循环」真正的题中之意。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喜欢这篇文章吗?立刻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内容充实丰富,博大精深,小编精选每日热门资讯,随时更新,点击「抢先收到最新资讯」浏览吧!

请您继续阅读更多来自 未来智库 的精彩文章:

surfshark软件合法吗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